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

《經濟日報》葉榮發如何打造金色三麥成餐飲新王國?

【2024年7月11日,經濟日報】金色三麥(7757)6月底以每股168元參考價登陸興櫃,首日股價飆漲來到334.5元,一度登上觀光餐飲股新股王。翻開公司財報,去年營收近20億元,規模雖不大,但卻大賺一個股本,營運績效頗佳。有別於其他的餐飲集團,金色三麥靠啤酒起家,讓人意想不到的是,這個金色餐飲王國故事的開端竟是因為幫忙朋友經營困難的啤酒廠,卻又因啤酒賣不出去才開餐廳,意外發展出不同型態的餐飲事業。

 

葉榮發跨入餐飲業純屬意外

金色三麥的創辦人葉榮發是從服裝業起家,40歲時已半退休的他,帶著家人遠赴溫哥華,在某次回台喝到朋友的自釀啤酒,意外開啟了事業第二春。當時朋友的啤酒廠已是虧損連連,而葉榮發單純想幫忙,所以投資了一股,不料後來朋友無心經營,但又購入了新的釀酒設備,葉榮發考慮再三,才把啤酒廠頂下來。

當葉榮發下決心、義無反顧的投入釀酒事業後,命運之神立刻為他開啟了一扇窗。台灣在民國91年加入WTO後,民間開始可以成立酒廠,這一政策變革不僅為台灣的啤酒產業開啟了新的機遇,「金色三麥」因銜接到政府開放民營釀酒政策,因此成為第一間民間釀酒廠,不僅是台灣精釀啤酒的先驅,也將精釀啤酒文化帶入了台灣消費者的視野中。

 

「起家店」很不起眼 只有12坪

不過,事情的進展也並非都那麼幸運。葉榮發一開始只打算和通路合作,他提著一箱箱的酒到各餐廳兜售,掛保證自家的啤酒很好喝,希望餐廳試賣,但因賞味期只有12天,有半數以上賣不出去,只能回收倒掉。而當時的競爭品牌,不論是本土的台啤,還是國際品牌海尼根,已囊括大半市場,沒有知名度的金色三麥要打開市場窒礙難行。

所謂山不轉路轉,既然餐廳不肯賣,葉榮發決定乾脆自己開餐廳賣啤酒。不過,和如今消費者印象中大坪數的金色三麥很不同的是,金色三麥的「起家店」不僅只有12坪,還是隱身在環亞百貨的消防空間內。

金色三麥第一家店能開在當時是南京敦化商圈重要地標的環亞百貨,有一段巧妙的機緣。當時環亞百貨的總經理因緣際會下喝到金色三麥啤酒後,非常讚賞,當下決定騰出百貨空間,讓葉榮發試賣。只是環亞百貨當時櫃位一位難求,只能在不起眼角落,但也是在這不起眼的空間裡,一顆小小的種子落了地,在未來開出遍地金黃的麥穗來。在環亞百貨的一號店雖僅開了兩年的時間,也是在這兩年,金色三麥培養出第一批忠實的客人。

 

如今已有10品牌 38家餐廳

從2004年在環亞百貨開設的第一間露天啤酒吧,到2006年信義誠品酒窖店,為服務全時段的客人開始有更多的餐點。直到2009年的京站店完整的餐廳形式才正式確立。

之後又接連開出微兜、SUNMAI、咖哩樹、BAC等餐飲品牌,今年並創新酒吧品牌「BLAH BLAH Bar」,為全台首創百萬智慧自助調酒吧。如今的金色三麥已有10個品牌、38家餐廳,並預計在進入資本市場後大展拳腳,加速拓展版圖。

分析金色三麥品牌成功的關鍵,雖然是取經自國外的啤酒文化,但有別於歐美國家將餐廳與酒吧分開,金色三麥很早就意識到在地化的重要性,以餐酒結合來迎合台灣人的飲食習慣。之後又將餐點精緻化,好酒加美食自然成為年輕人聚會的第一選擇,甚至在歡聚的氛圍下,也吸引愈來愈多的家庭客、家族聚會,呼應金色三麥的品牌精神「為歡聚而誕生」。

 

開了六年才開始賺錢

金色三麥創立的初衷是為了分享一杯好啤酒,又為了賣啤酒而決定開餐廳。金色三麥創辦人葉榮發一路走來認為企業成功的核心精神有三,「誠實、利他、分享」,他認為,做任何事只要以這三個核心去做,都能取得成功,只是成就上的不同罷了,他打趣說,「我常說就算我去當乞丐,也有信心當丐幫幫主」。

雖然當年金色三麥開了六年才開始賺錢,但葉榮發說自己從不擔心不賺錢的日子,因為金色三麥串起了相聚、歡樂,是一個提供情感交流的地方,這樣的付出非常有意義。

 

2024年7月11日刊載於《經濟日報》網站

回到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