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
臉書分享 line分享 推特分享 微博分享 複製網址

《Cheers》金色三麥聘用超過50位身心障礙員工,關鍵來自她的家庭經驗

不只是為「糊口」,他們也想要有職涯!

由左至右:金色三麥員工吳佳娟、副總經理陳秀美、員工張雷。(攝/曾瀅倫) 由左至右:金色三麥員工張雷、吳佳娟。(攝/曾瀅倫)

【2025年6月23日,Cheers 】一位聽語障人表示:「很多僱主對身心障礙不太了解,有偏見、歧視。」然而,金色三麥擁有800名員工,其中超過50位是身心障礙者,遠超法定要求的1%。為何金色三麥願意聘用身心障礙者?這源自副總經理陳秀美的親身經歷,她以同理心推動身心障礙者的就業機會。

吳佳娟是聽語障人,進入金色三麥以前,她曾在髮廊洗頭,有時一個月只有2萬元收入,且常常要工作到很晚。

因為聽不到客人的需求,有時候吳佳娟還會被客人罵,她用手語表示:「會想哭。」

但如今,在金色三麥有50幾位和她一樣的身心障礙同仁(大部分為聽語障人)。其中,年資3~13年的員工就有23位,今年還有2位員工做到退休。

「其實只要上手以後,他們的穩定度很高。」金色三麥副總經理陳秀美說。

金色三麥大概有800位員工,任用身心障礙員工的比例已經遠遠超過法定的1%。這樣的案例不算多,尤其是在需要面對客人的餐飲業。

根據《天下學習》2024年針對5大產業TOP50企業的研究顯示,2023年達到1%門檻的企業數量只有14家。換句話說,領頭企業的表現不佳。

從2020年開始就向金色三麥推介聘用24位身心障礙者的心路基金會主任莊惠清表示,「台灣人很友善,大部分願意給機會,但因為不理解,會不知道怎麼用。」

為什麼金色三麥願意大量聘用身心障礙者?是因為缺工嗎?主管和同事要如何與身心障礙者溝通?培訓又該如何進行?

 

關鍵角色:副總陳秀美會手語,父母都是聽障人士

事實上,金色三麥從「大缺工」之前,就已經開始聘用身障人士——這件事的關鍵推手,就是副總經理陳秀美。

「我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士,所以我知道他們找工作非常不容易。」陳秀美說。

陳秀美出生於1977年,在她還小的時候,社會對身障者接納度不高,父母做的都是零工。後來母親在政府協助下,進入企業做信件收發的工作,薪水才比較穩定,父親則在別人的介紹下進入鐵工廠工作。

這樣的經歷練就陳秀美獨立自主的性格。因為想賺零花錢,她國中就開始在親戚的工廠做陶瓷。等到高中可以打工,便去百貨公司美食街應徵。為了可以盡早就業,她選擇進入當時還是二專制的高雄餐旅大學。

陳秀美擁有多年飯店、觀光及餐飲業經驗,在金色三麥成立初期便加入。一個偶然的契機,陳秀美得知母親的朋友(也是聽語障人)在尋找工作,「那時候就跟主管聊,我們應該可以提供她一些能做的工作,比如洗碗,洗碗也缺人,這對公司也有幫助。」

當時這名員工已經50多歲了,但工作非常認真,「她比我們任何一個年輕人都認真,甚至得了『年度最佳員工』。」這讓主管和同事發現,身障員工的表現不僅不遜色,甚至更出色。

於是,通過各種管道如政府、基金會、員工介紹等,金色三麥開始大量聘用身心障礙員工。根據新北市勞工局2019年的資料顯示,金色三麥與勞工局合作超額進用25位身障者,被評價為「新北暖心企業楷模」。

 

如何幫助身心障礙者更好地融入職場?

首先,是「溝通」,包括和主管、身心障礙員工,乃至客人的溝通。

陳秀美回憶,最初聘用身心障礙員工時,最大的挑戰來自主管。例如有店長反應:「為什麼要給我一個小天使(意指「智能障礙者」)?」

遇到這類情況,陳秀美採取的措施是「溝通」,「他們沒這樣(指自己)的背景,也不了解這些人就業的困難,就多多溝通,告訴他們這樣也是在盡一份社會責任,多一些耐心。」

除了用「做好事」的角度,陳美秀也讓同仁從「需求」的角度理解:「他們多一雙手幫你處理很多事,我們可以更專心服務客人,這是一個正向的關係。」

目前身心障礙者在內場和外場的分布上,還是以內場居多,但這不代表他們不能在外場工作。

張雷也是聽語障人,剛入職的時候,就在外場協助收桌。有一次客人反應,「那個小姐(指張雷)一直不理我。」但當客人得知張雷是聽障者後,就會釋懷剛才的不愉快,更有同理心。

有時候身心障礙員工也會用手語向客人示意:「稍等,我去請人過來。」這種情況無需解釋,客人自然就明白了。

 

其次,是企業端和「就業服務員」的共同協力。

相較於其他餐飲業,金色三麥有一套「輔導員制度」,由具備親切特質的資深員工擔任輔導員,一對一帶領新進的身心障礙同仁。

此外,外部合作單位如心路基金會也會指派專業的「就業服務員」,從面試到工作現場進行為期3~6個月的協助。

 

第三,依照身心障礙者的情況調整工作。

不僅是金色三麥,心路基金會表示,有不少企業對身心障礙者比較友善,會設置特定職位,例如安心食品、亞洲藏壽司、星巴克等。

如果能根據身心障礙者的狀況調整職位,將更有助於他們進入和適應職場。例如,基金會曾協助一位視覺障礙者(弱視)與IKEA合作,原本需要清潔展示區,但由於燈光昏暗,最終決定讓他負責整理購物袋;台北萬豪酒店也曾協助調整不同清潔崗位。

 

第四,也是最重要的一點,要有同理心。

「我覺得企業除了給與工作機會,也要有同理心、覺得感恩。在人力這麼缺乏的狀況下,他們其實是很強的後備戰力,真的就是默默在支撐著我們金色三麥。」人資主任韓佩玲強調。

也因此,金色三麥的年會特別安排了手語翻譯,讓身心障礙員工能夠輕鬆融入,和大家一同享受共度的美好時光。

 

身心障礙者的就業現況:缺工帶來機會,但他們也想有職涯

根據心路基金會觀察,這些年在「服務業大缺工」和「企業推動社會責任」的背景下,餐飲業對身心障礙者比較友善,薪資也會略高於基本薪資,工作內容主要為內場為主,外場則以清潔、收桌、擺盤居多。

「2024年,餐飲業招募身心障礙者成長幅度是最高的,在所有的產業中占比約3成。」心路基金會的組長李中強說。關鍵仍在於讓企業願意理解,身心障礙不是刻板印象中的「肢體障礙」,只要善用仍能適得其所,所謂「正常」的邊界並非涇渭分明。

事實上,許多身心障礙者也擁有大學學歷,他們也會想要有更好的職涯,而非只是一份「糊口」的工作。

吳佳娟把記者的問題和答案印了出來,她想對其他身心障礙朋友說:「要相信自己,不要怕,勇敢嘗試,只要公司願意溝通,其實很多困難都能解決。」

吳佳娟的夢想,是未來能擁有一間屬於自己的咖啡廳,並藉此機會,教導身心障礙者學習烹飪,讓他們也能在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與價值。

 

(原文網址:不只是為「糊口」,他們也想要有職涯!金色三麥聘用超過50位身心障礙員工,關鍵來自她的家庭經驗

回到上方